關于印刷工廠具體流程的信息
點“必勝印刷網(wǎng)”關注
今天是世界讀書日,小編與您聊聊那些與書相關的事。首先我們來科普一下,什么是世界讀書日。
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,又稱"世界圖書日",最初的創(chuàng)意來自于國際出版商協(xié)會。1995年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"世界圖書與版權日",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,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、文化、科學、思想大師們,保護知識產(chǎn)權。
下面,小編就以圖畫書為例,帶您走進印刷廠,看看一本書的誕生全過程吧!
今天我們要印的這本書叫做《倫尼和露西》,書中的色調以不同深淺的灰色為主,這是在印刷中最難印的顏色。因為很容易就會把握不好深淺,或者讓顏色偏紅或偏青。
印刷的第一個步驟是調色。就是根據(jù)原畫或原版書的顏色,在印刷機上調整每種油墨的出墨量,使印刷成品盡量接近原來的顏色(或是想要呈現(xiàn)的顏色)。待印刷的顏色調整好到穩(wěn)定的狀態(tài),才會開始批量地印刷。
當我們第一次調色時,發(fā)現(xiàn)對比原書(最上面的),印出來的顏色整體色淺發(fā)灰,黃色的車子和書脊都很不明顯。于是在此基礎上加黃加紅,進行了第二次調色。
這次出來的效果,顏色呈現(xiàn)上來了,但是似乎又稍重了一些,灰色的樹林顯得過于灰暗,有些臟,沒有原書般干凈透亮,而黃色的車子和書脊也似乎稍稍紅了一點點。于是,第三次繼續(xù)微調,直到得到比較滿意的效果。
在調色的過程中,我們需要反復對比原樣(上面的)吉印通 刷樣(下面的),需要時還會通過放大鏡觀察兩者網(wǎng)點的大小和分布,以更加準確地把握顏色傾向,更接近地追上原樣。
但是,因為國內(nèi)使用的膠版紙(或銅版紙)普遍會更加白一些,比較偏青偏冷,而國外的紙則要偏黃偏暖一些。這在印刷中也會產(chǎn)生不小的影響。所以,我們通常只能使印刷成品的顏色盡量接近原樣,而難以達到一模一樣的效果。
這本書還有第二層封面,看起來雖然簡單,但其實工序可真不少呢!需要先在白紙上印刷藍色,等晾干后覆上亞膜,壓印底紋,再裝裱、燙金。
下面大張的藍紙是印刷出的顏色,上面有燙金的書則是原版的樣書。我們就是照著這本書的樣子來調色和做工藝效果的。
當封面或內(nèi)文(環(huán)襯)的顏色是一種單一的顏色(沒有其他顏色的花紋)時,我們就可以用油墨來調專色印刷,這樣會使印出來的顏色比較穩(wěn)定。
不過,不要以為這種專色的封面就很好印喲。首先,要由負責印制的師傅來選擇顏色相近的潘通色,根據(jù)色值的搭配比例調出相近的專色墨,然后再上機微調深淺和色相。等顏色調到差不多時,還要根據(jù)成品的要求拿去覆膜,根據(jù)經(jīng)驗計算出壓紋后的顏色變化,最后才能判斷出這個顏色是不是準確。
印刷專色在調色上雖然不會像四色那么復雜,但它也有容易出問題的地方。尤其是這本書這種濃郁的顏色,因為稍不留神就容易印的不夠均勻,出現(xiàn)或橫或豎的條紋或杠子。這樣當然是不行的。于是,師傅們又要反復擦拭機器,調整出墨量,直至達到滿意的效果,才會將這本書呈現(xiàn)在讀者的面前。
內(nèi)頁的調色與四色的封面基本是一致的,但對于這本書來說,比較大的挑戰(zhàn)是每頁都有一個淺黃的底色,所以需要保證整本書每頁的底色看上去都是盡量相近的,而在此同時也需要確保人物、場景等的顏色與原樣是相近而且舒服的。
一周后,小編又去盯印了另外一套書,名為《幼幼小動物繪本》。書如其名,是給0-3歲比較小一點的孩子讀的。所以小編再來補充一點印刷小知識。這三本封面有沒有很可愛呢?左邊和右邊有什么區(qū)別,你看出來了嗎?
左邊的顏色深一點,右邊的顏色淺一點,對嗎?可是,它們可是同一批印出來的呢,為什么會有顏色上的差別呢?因為左邊的封面覆了一層亮膜,而右邊沒有。
我們常見的圖畫書封面上常常會有一層亮亮的膜,可以保護封面不褪色,也有一定的防臟抗水和抗撕扯的作用。
你知道了嗎?覆上膜的封面顏色跟剛印出來時是不一樣的,有時甚至會有很大的變化(超出你的想象)。所以我們在印刷時,一定要考慮到這個因素,不能單純追上顏色就好。以避免印出來時美美的,但覆完膜就完全不一樣了,而且是越淺的顏色,變化越明顯。
近一點來看,用原版書來對照沒覆膜的印刷品和覆完膜的印刷品,是不是差別還蠻大的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