櫛風沐雨(櫛風沐雨是什么意思)
【成語名字】櫛風沐雨
【成語拼音】zhì fēng mù yǔ
【成語釋義】櫛:梳頭發(fā);沐:洗頭發(fā)。風梳發(fā),雨洗頭。該成語形容人經(jīng)常在外面不顧風雨地辛苦奔波。在句中作謂語、狀語。
【成語出處】戰(zhàn)國·莊周《莊子·天下》
昔者禹之湮洪水,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。名川三百,支川三千,小者無數(shù)。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。腓無胈,脛無毛,沐甚雨,櫛疾風,置萬國。禹大圣也,而形勞天下也如此。
【成語造句】
1、大人們櫛風沐雨地在茶園里忙碌的時候,他們的子女們便吆三喝五,一個個背著大竹筐往山林里去拔筍。
2、我每一天櫛風沐雨,飽吸天地精華,我的每一根葉子都是碧綠碧綠,鮮翠欲滴的。
3、這些分了盆的菊花枝杈,在露天里,櫛風沐雨,頑強生存,它們吸收日月之精華,經(jīng)歷風雨之吹打,朝露晚風,春華秋實。
4、辛苦的差事,需櫛風沐雨,不論是酷暑嚴寒,不論是假日雙休,都不能偷懶做逃兵,以前也曾滿腹牢騷,也曾抱怨連天。
5、或許,一份感情在櫛風沐雨后,愛的花溪才會流淌成河。
6、他為完成徒步環(huán)游世界的壯舉,五年中櫛風沐雨,飽嘗困苦,終于如愿以償。
7、季節(jié)更迭,花有凋零,人有離別,多想,做枝上花櫛風沐雨,獨享寧靜,即使會孤獨,那也是一種灑脫。
【成語故事】
遠古時期,天地蒼茫,宇宙荒蕪,原始先民飽受海浸水淹的痛苦。堯掌管天下后,派遣大禹的父親鯀去治理洪水,鯀便逢洪筑壩,遇水建堤,一直采取堵塞洪水的辦法來治理洪水,結(jié)果導致洪水泛濫的狀況愈加嚴重。舜接替堯當上部落聯(lián)盟首領(lǐng)之后,親自多次到各處去巡視治水狀況,然而洪水泛濫的局面始終沒有任何改變,于是,舜將治洪不力的鯀予以治罪,并派遣鯀的兒子禹接著治水。
大禹來到洪水泛濫的地區(qū)以后,并沒有馬上動手治理洪水,而是對各地災情進行認真研究。他發(fā)現(xiàn)以前治水之所以不能取得成功,是因為自己的父輩一直采用堵塞洪水的辦法。結(jié)果堵得越久,洪水泛濫的程度就越嚴重,所以他決定改用疏導的辦法來治理水患。確定了治水方案之后,大禹親自率領(lǐng)徒眾和百姓,帶著簡陋的石斧、石刀、石鏟等工具開始治水。他根據(jù)山川河流的位置重新設計水道,決定開山劈石,以便讓洪水由小河流入大河,最后再流進大海,這樣一來就可以解決洪水泛濫的問題了。
但是治水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在大禹生活的年代,人們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,再加上連年遭受洪災,生活更加困苦。大禹要開山劈石,掘渠引洪,那勞動的艱苦,真是難以言說。為了治水,人們用壞了一件又一件工具,磨壞了一身又一身衣服,但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。他們風餐露宿,粗衣淡飯,風里來雨里去,辛勤勞動。尤其是大禹,他起早貪黑,親自掘土背筐。他兢兢業(yè)業(yè),腰累疼了,腿累腫了,仍然不敢懈怠。大禹的臉曬黑了,人累瘦了,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,腳趾甲也因長期泡在水里而脫落。但大禹沒有時間注意這些,他心里想的只有治水,根本就顧不上儀表風范和身體病情。下場雨他就借機洗洗頭發(fā),刮陣風他就當老天來給他梳了梳頭發(fā)。他為了治水終日奔走,但是卻從來沒有抱怨過。通過努力,大禹終于帶領(lǐng)百姓疏通了河道,洪水再也不能為害作亂,全都乖乖地流到大海中去了。
【成語寓意】
大禹“風里來,雨里去”,辛苦奔波,為大國而忘小家,終于治水成功,使得百姓安居樂業(yè)。我們要汲取這種奉獻精神,學習堅忍不拔、頑強不屈的意志,發(fā)奮工作,努力學習,早日實現(xiàn)自己的夢想,實現(xiàn)中國夢。
【成語辨析】
“櫛風沭雨”的近義詞有“風餐露宿”等。
“風餐露宿”的意思是在大風里吃飯,露天睡覺,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?!皺憋L沐雨”與“鳳餐露宿”兩者都有野外勞動或旅途中跋涉,生活艱苦的意思,但有區(qū)別。一是含意上不同?!皺憋L沐雨”偏重在奔波勞作的辛苦,“風餐露宿”偏重在野外生活的艱苦。“櫛風沐雨”還有頂風冒雨的意思,“風餐露宿”則沒有這種意義。二是語體色彩不同。“櫛風沐雨”多用在書面語中,“風餐露宿”在口語、書面語中都常用。
021yin.com/